莫愁前路无知己
大忌:交浅而言深

(一)小王子🤴

  当之无愧的主角,《小王子》故事核心的核心。因此我们先谈他。

  小王子在故事里言行的指向性是模糊抽象的,也大致可归纳为两点:①有行为而无动机;②有语言而少情感。用二刺猿清桃酱的话讲,“小王子”就是一个十足的“三无”形象,便于galgame中的player/ reader代入其他任何角色形象或他们自身,但也因为小王子是诸多人类“个体”的集合,在失去所谓个性的同时,他终而剥去了“小王子”的外衣,显示出了作为“人类个体”的本质:矛盾性。小王子有着孩子般的外表和语气腔调,却拥有着成人般的思考力和承受力——成人与孩子的特质始终在小王子身上或明或暗的显现着,简直......像极了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孩子。

  并且,小王子从名字的指向性也是模糊的(没有像“冰紫泪蝶梦爱玛丽苏”那样具有个人特色和指向性),但也大致可通过两个关键词概括他吧——“小”、“王子”。模糊的名字指向证明小王子永远不会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他仅代表着“人类”这个群体中个体成分的缩影,换言之,王子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但也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首先,小王子之所以是“小”王子,而不是“大”王子或者“老”王子,是由于他内心中“孩子”形象的存在。婴幼儿时期,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分别为“万能感”和“被包容感”,即坚定的认为“周围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我”和“万物都是我的一部分”。

  看到此处,聪明的你是否联想到了什么呢?对,很明显,小王子对于“他的”玫瑰那种独特复杂的耐心、自傲和占有欲,的确很像是小王子在“婴幼儿时期”的两大特征影响下,所做出的将内心感情投影至外界的无意识行为。在这段时期,小王子所扮演得其实是一个表面“施与”,实际“索取”,不经意间展露出“试图驯服他者”一面的形象(尽管在遇到狐狸前他并不真的懂“驯服”)。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读原著时,并没有怎么感到强势的“王子”脾气呢?这就涉及作者对全体读者玩得一个小花招:视角问题。

  在小王子还没有离开他的星球和玫瑰前,实质上所有我们读者看到的东西都是通过小王子的视角代入的,对一切事物的第一印象都是通过小王子的感官决定的,毕竟在《小王子》的成人童话灰暗色彩完全显露前,谁会无聊到在一篇童话里找现实主义呢?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对于没有第二种视角来观测的世界,没有第二种视角来打破小王子单一视角的绝对化和局限性,学了自己观察到的小王子的世界较为辩证,就只能去被动接受观点。“反正只是一则童话,不相信不代入还能怎么读呢?”恭喜你,虽然你失去了一则成人童话,但收获了一则美好童话。可作为一篇力求严(lie)谨(qi)的分析来说,我们却不得不遗憾地含一含这有玻璃渣的糖块了。

  我们都知道,贯穿《小王子》全书的主线就是小王子的旅行及成长。旅行的动机和目的也很明确:离开玫瑰,去见见外界的广阔博大。选择主动离开玫瑰是小王子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革命性觉醒,第一次认识到了玫瑰和自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而非有时会在脑海里打打架,但很快和好的两种意见。因为人,一个正常人不会吃饱了没事干就去伤害自己的一部分——除非这部分突然出现了自我意识,不再受你的控制。就像癌细胞的诞生一样,它起源于人体用于保护自身的免疫,会最终威胁你的生命(初始的万能感价值观)。对于屏幕前的你来说,你会选择驯服“癌”或是被“癌”驯服呢?(ai,到底是癌,还是爱?)

  总之,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王子既没有驯服“癌”的打算,不打算乖乖地被“癌”驯服,第一次自我觉醒的叛逆余烬和天才的直觉使他决定走出第三条路(断奶?)。小王子从此决心想通过学习其他星球、其他人群的生活和经历,来补全自己在第一次成长时不得不舍弃的东西;也因此,小王子获得了大量的素材来了解“他者”的这种客体的存在,体会到诸如快乐,痛苦,忧郁,寂寞等复杂的感情。一件,两件...乃至十几件各色的事件映入初出茅庐的小王子眼中,量变起质变,诸多尘世纷扰终是让小王子一颗善良天真的心不堪重负,感到迷失与落寞,同时也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玫瑰的好来。

  玫瑰园里的玫瑰在娇艳芬芳,也抵不过那朵雨小王子相伴无数次日升日落的“毒舌傲娇”玫瑰。这份感情也许最初充满罗曼蒂克式的新奇与幻惑,后来便归于学名细水长流俗名鸡毛蒜皮的日子里,白月光终变米粒,朱砂痣终化蚊血。也许小王子和玫瑰还真的太年轻,在他们孩子般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思维里,驯服和被驯服,对双方关系的定义只能互相各取其一。然而他们又是那么天真,以为只要将彼此的原则守住不放,便能独善其身、万无一失,殊不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早就是彼此相互驯服与被驯服的证明。

  可就算想起了“我的”玫瑰的纯真美好又怎样呢?很显然,小王子在踏上这段旅程时,便再也无法回头了。离开了这么多日子,他的玫瑰是否还活着,是否还在等他都成了一个未知数。

  小王子也很明白这一点。

  一是因为构成他和玫瑰以往的那种快乐的主体,是天真与单纯,而小王子的旅行见闻也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第二段无奈的成长,使他陷入青春期的敏感少年阶段。二是因为小王子随着青春期的正式到来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本质探查以及更多的叛逆心理——这些也是“小王子”身上最鲜明的色彩。王子永远不甘于被玫瑰驯服的命运,因为如果乖乖接受这份命运,就意味着他将放弃自己迄今为止形成的人格的雏形,放弃自己初步萌芽的自我意识觉醒,虽然可以永远和玫瑰在一起,但也会永远蜗居在那个长满恼人的猴面包树的小小星球上。小王子并不乐于见到这种未来。此轮博弈,作为“王子”的自尊,战胜了“小”对母体的依恋。实际上这种在精神上对于母体的放逐,也并不逊于在肉体上对母体的放逐。两者都是会让人阵痛的断奶,但明显在精神上的放逐更痛更持久。当然,在我看来也是完全没必要放弃的——王子也许还真的太年轻,不懂“一个硬币有两面”的道理:有叛逆便有依恋,两者与驯服和被驯服一样,都是彼此交融,不可割裂的。

  当然,我们也不可就此苛责小王子。因为小王子还正处于青春期,是一个半大孩子,人格还未完全发育好,行事更多凭自己的喜好,喜怒哀乐惧,皆反复无常。你敢说你在青春期处理类似问题时,能比小王子的做法更加成熟吗?

  同样地,青春期也是一段较短暂却重要的时期,除非亲近之人,或许就连自己都察觉不出这些微妙的变化。如果哪一天小王子能发觉自己能用理智和平常心来看待与玫瑰的过往,他才算是真正从“小王子”毕业成为了一名成熟理性的“大人”。

  

  

评论(2)
热度(14)

© 西睿睿睿睿 | Powered by LOFTER